作者:吳思鋒
《Taipei Frank Festival》是甫結束的「第四屆台北藝穗節」之中的一項民間策展,緊貼著「第四屆台北藝穗節」的名字、起源與視覺等要素,但地點選在城中藝術街區,企圖藉由區域的圈定,營造一場具有參與感的藝術節,採用點數替代票券,一點十元,參演的節目則從零點到十幾點不等,每個買點數的觀眾基本上不會只看到一個節目,演變成一場藝術園遊會。就此藝術節還會另有專文探討,不多贅述,茲就其中的幾場展演提出稀薄的觀察。
節目:二手樂門市集
場次:2011‧9‧11‧1330
地點:城中藝廊
創作者:林庭旭
我以為,這個演出很貼近《Taipei Frank Festival》的精神,就是創作者與觀眾的彼此參與及交換,去物質的。首先,每一場的觀眾都可以提供物品讓飾演購物頻道銷售專家的演出者(其中一名演員的真實職業還真的是購物頻道銷售專家哩)拍賣,觀眾決定拍賣的點數,一旦被拍賣,點數也歸於提供物品的觀眾,銷售專家一點未取。
每一件拍賣物,銷售專家都會從觀眾提供的物品的故事中強化與渲染,渲染是為了插科打諢的趣味,以及誇飾購物頻道的情境;但在這樣的歡樂、爆笑的現場,買家賣家共處同一時空而且不需隱藏身份的設定,實則打破了購物頻道的唯物傾向,悄悄跨出了消費社會的框架。在這裡,物品是跟著人的生命經歷的,購物專家的口語渲染也只是一個詼諧的中介,然後黏合故事、情感與人,捏塑一只
節目:給你三明治
場次:2011‧9‧11‧1600-2200
地點:帳蓬騎樓
創作者:同學們
超好笑,我看到不想離開。要啟動《給你三明治》很簡單,就是拿點券去購買你想要吃的那一款三明治,演員就會根據你點的種類,表演特定的橋段。有些三明治是本來就沒有的,但是別擔心沒好戲看,售完也有售完的梗。對了,我點的是「恰恰三明治」,讚啦!後來我還在FB和也是演員之一的朋友說,下次還有這一檔拜託讓我也上去參一腳,你看這個演出多有魅力!
節目:地地日計
場次:2011‧9‧11‧1700
地點:當代藝術中心天台
創作者:姚立群+暗中有戲工作坊
2010第六種國際官能表演藝術祭,姚立群和視障表演者合作了《雨》,在視障者的生命經驗和三鶯部落反迫遷運動之間,在視障者長久以來受就的身體訓練(這又追溯自新寶島視障者藝團)基礎之上,尋找連結兩者的敘事語法。《地地日計》看起來仍循著這條路徑,將裝置、身體演練、現場音樂、生命敘說交相結合,反迫遷的意象鮮明,側擊「家」意識/意義的探討。
如果立群的這一條創作路徑,再加上橫在中間的《野人都市》街頭行為藝術,更可以看出他在這類主題的探索,以及截至目前為止的實踐成果。
節目:香蕉班戟的夏日狂演集
場次:2011‧9‧11‧1800
地點:莫比斯排練場
創作者:澳門足跡/黃玉君
這齣戲改編自澳門作家寂然的短篇小說<香蕉班戟的夏天>,但內容和上個月到澳門時看過的初步排練非常不同。當時玉君扮演的是整天強迫男朋友吃香蕉班戟的女主角,基本上情節還算按照原著發展;現在則是把自己從故事抽離,讓「我」浮現,最終成了一個質疑重複生活、生命成就的動人文本。這一點讓我想到兩年前圈圈(禤思敏)自導自演的《香港出品》,都讓自己在角色的「我」和現實的「我」之間游離,不為(表演上的)炫技,只為述說自己的心境。
節目:存再感
場次:2011‧9‧11‧2030
地點:當代藝術中心2F
創作者:林晚玉(林婉玉)
一個「實在」的人(羅淵德飾)不停轉圈,轉圈,他的背後是一面螢幕,投影著含帶機械運轉、動物肉體的畫面,像是一個人被鑲嵌於高速發展的都會城市,鎮日庸庸碌碌,卻喪失方向,擺脫不了異化的命運。後段,婉玉則加進即時影像,將鏡頭對準自己,磨扭自己的臉部、頸部,從預錄影像忽然間轉到即時影像,增加了存在感的層次,形成創作者、表演者、影像的三方關係,但異化感並沒有消失,一再,一再地陷入抑鬱的情境,這樣的存在感讓人想逃離城市,幸好我已經遷居花蓮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把你對這個節目想說的,留言在這裡吧~~